摘要:
《黄帝内经》认为“寒邪”是致痛的重要原因,寒邪属阴,其性凝滞、收引,导致经脉拘急挛缩、气血凝滞不畅,表现出“不通则痛”和“不荣则痛”
《黄帝内经》“经脉流行不止,环周不休,寒气入经而稽迟,泣而不行,客于脉外则血少,客于脉中则气不通,故卒然而痛”,“痛者寒气多也,有寒故痛也”
这是《黄帝内经》论述疼痛病因病机的纲领,也是后世研究此证的理论依据。
原文在肯定人体经脉、气血“流行不止,环周不休”生理状态的前提下,突出了“寒邪”是致痛的重要原因:
一则寒邪有凝滞、收引之性,人体感寒则经脉因之而“缩 ”“拘急挛缩”作痛;
二则气血因之而凝滞不畅或郁阻不通而疼痛;
三则寒邪属阴,易伤阳气,阳气受损,失于温煦,有悖血气“喜温恶寒”特性而出现因“寒则泣不能流”的病理而致痛;
四则此处之“血少”是指经脉因“寒缩拘挛”,血脉外周气血灌注不足之“不荣则痛”
《黄帝内经》分《灵枢》、《素问》两部分,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,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,《黄帝内经》奠定了人体生理、病理、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,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,被称为医之始祖。